Recipro共生’s Substack
Recipro共生’s Substack Podcast
157-Recipro#7 從零碳建築到永續城市
0:00
Current time: 0:00 / Total time: -50:16
-50:16

157-Recipro#7 從零碳建築到永續城市

關鍵字:印尼新都努山塔拉—2045城市願景,創新的低碳建築技術,回收塑料製成的低碳混凝土、生物科學養殖的零碳生物混凝土,以及各種低碳建築工藝。尼泊爾的社會企業如何利用壓縮穩定土磚(CSEB)推動了當地社區的永續發展。

本節目錄製時間: 2025.01.15


本期介紹

本集我們探討建築與氣候行動的交集,從雅加達因氣候變遷下沉引發的遷都計畫,到低碳及零碳建築創新的未來發展。聚焦EcoBricks和BioZeroc等公司如何透過回收塑料與生物技術改變建材的生態足跡。同時,也展望印尼努山塔拉新都的永續城市指標及亞洲其他先進的永續案例。


內容節錄

(01:36) 印尼遷都計畫的背景

印尼政府於 2022 年宣布將首都從雅加達遷移至東加里曼丹的努山塔拉,計劃分階段完成並於 2045 年全面啟用。遷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雅加達因地層下陷和氣候變遷影響,已成為全球下沉最快的城市之一。科學家預測,北雅加達在 2050 年前有 95% 的地區將沉入水中,嚴重威脅當地居民的生活。此外,海平面上升三公尺可能導致超過 500 萬人流離失所。努山塔拉位於印尼的地理中心,被認為更適合作為新的首都。遷都計劃預計花費約 300 億美元,並提出以永續與災害防治為目標的城市建設藍圖。

(03:29) 建築中的碳排放與創新解決方案

建築價值鏈貢獻了全球 37% 的碳排放,其中包括材料生產、運輸、施工過程及建築物營運所產生的碳足跡。尤其是隱含碳(Embodied Carbon),即建築材料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挑戰。舉例來說,水泥生產單獨佔全球 8% 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解決方案方面,台糖智慧綠能科學城是一個成功案例,該專案採用模組化、標準化的鋼結構建材,不僅提升了建築材料的再利用率,還結合光電板、雨水回收系統等技術,實現了建材的重複使用。

台糖智慧綠能科學城由地主–台糖,找來“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豐譽營造等業者,自建而成的「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透過光電板、雨水蒐集、廚餘回收系統,這裡的光、水、養分形成循環,用來維持社區用電及水土生態,清幽環境也讓社區才剛落成,就吸引台積電租下整個園區共351戶,作為員工宿舍。

(07:46) 低碳混凝土的革命:EcoBricks 案例

EcoBricks 是一家致力於將塑膠廢料轉化為可持續混凝土的公司,其技術有效解決了塑膠污染和建築業高碳排放的問題。該公司採用冷加工技術,利用工業副產品(如高爐爐渣、粉煤灰)替代部分傳統熟料,顯著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能耗與碳排放。同時,EcoBricks 透過創新型建築產品生產可回收、環保的建築磚與混凝土塊,並開發節能、高效的預製模塊,減少施工中的浪費和排放。其產品不僅經過國際標準測試,性能與傳統混凝土相同,更輕便堅固,降低了運輸的碳足跡和成本。

此外,EcoBricks 的循環經濟模式與工業合作,回收多樣塑膠廢料,包括難以回收的一到七類型塑膠,如 PET、PVC 和 PU 等,將其轉化為低碳建材。

截至 2022 年,該公司完成的項目包括香港黃金海岸廣場,成功升級再造 5.4 公噸塑膠,相當於 560 台洗衣機的重量,為推動建築業的低碳轉型做出重要貢獻。

黃金海岸廣場項目 圖片來源:EcoBricks官網

https://www.ecobricks.asia/集推薦了 Netflix 的紀錄片《Our Oceans》,深入探討了塑膠污染對海洋生態的嚴重影響。

台灣在低碳建築方面也有亮眼表現,例如圓山環生方舟使用 30 萬個寶特磚建成,展示了創新與環保的完美結合。

圓山環生方舟 圖片來源:https://circular-taiwan.org/case/miniwiz/

慈濟基金會每年回收 54 億個寶特瓶,占全台回收量的三分之一,為推動低碳社會做出重大貢獻。

(14:45) 生物技術建材的未來 BioZeroc 案例

BioZeroc 利用生物技術製造零碳混凝土,其技術核心是通過快速生長的細菌生產出可替代傳統水泥的新型建材。此過程採用冷加工技術,不僅能耗低,還完全消除了碳排放。BioZero 的創新實現了大規模量產的可行性,並為建築行業帶來了材料與工藝的雙重突破。

BioZeroc的服務。圖片來源:BioZeroc官網

其他減少建築過程中排放的解決方案和創新

  1. 綠色屋頂:綠色屋頂(活屋頂或植被屋頂)覆蓋著植物、土壤和防水層,有效捕捉和過濾雨水,同時減少建築物的能耗和碳排放。

  2. 再利用建築材料:通過使用回收木材、塑料和鋼鐵等材料,減少廢物進入填埋場,並降低建築碳足跡。

  3. 太陽能電池板:透過安裝太陽能電池板捕捉太陽能發電,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進一步降低碳排放。

  4. 地熱供暖和制冷:利用地球自然熱量調節建築物溫度,顯著減少傳統供暖與制冷系統的能源消耗。

  5. 雨水收集系統:收集並儲存屋頂和其他表面的雨水,用於灌溉、沖廁等非飲用用途,節約水資源。

  6. 低碳水泥:採用低碳水泥代替傳統水泥,有助於顯著減少碳排放。

  7. 建築材料和組件再利用:回收和再利用建築材料與組件,進一步降低建築過程中的碳足跡。

  8. 提升現有建築利用率:改善現有建築的使用效率,以減少對新建設的需求,從而減少碳排放。

  9. 可持續木材使用:用可持續來源的木材替代高碳排放材料,既環保又具結構穩定性。

(22:07) 創新的永續建築工法

IBUKU 是一家位於印尼峇里島的設計與建築公司,專注於利用天然材料,特別是竹子,創造可持續的建築和空間。竹子因其快速生長、結構穩定且具有碳封存能力,被認為是環保的理想建材。IBUKU 結合當地工藝與現代技術,設計並建造住宅、酒店、學校和活動空間,展現出自然材料與建築美學的完美融合。

該公司的代表作包括位於峇里島綠色學校的 The Arc,這是一座由一系列 14 米高、跨度 19 米的竹拱構成的建築,採用雙曲面網殼結構,展現了輕質結構的創新。另一項作品 Sharma Springs 是一座六層樓的竹製住宅,位於峇里島 Ayung 河谷,展示了竹材在高端住宅中的應用潛力。此外,Kura Kura 羽毛球館則完全由竹子建造,體現了竹材在體育設施中的創新應用。IBUKU 的設計語言重新定義了奢華與可持續性的概念,創造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空間。

圖片名稱
SHARMA SPRINGS RESIDENCE 圖片來源:Green Media
圖片名稱
HEART OF SCHOOL AT GREEN SCHOOL 圖片來源:Green Media

台灣案例–南投桃米生態村

埔里,曾因921地震而重創,卻透過災後重建,桃米生態村成為台灣山村轉型的典範。三個在地團體——桃米社區發展協會、桃米休閒農業區推展協會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攜手打造這座永續山村。村內兩座竹亭夢蝶亭與蝶夢亭,以南投在地孟宗竹構建,搭配竹片屋頂與石基礎,完美融入自然環境。其拱形屋頂設計,創造出寬敞且充滿光影交錯的空間,從空中俯瞰,宛如兩片巨大葉片,吸引荷花田間的彩蝶駐足休憩,成為生態與美學的融合標誌。

圖片來源:https://www.ta-mag.net/ta/News.php?id=1827

國際上藍色經濟倡議者 Gunter Pauli 曾在案例44提到用竹材建造低成本且環保的社會住宅,並將其列為塑造「藍色經濟」的 100 項創新之一。這項方法通過運用竹材這類快速生長、結構穩定且環保的天然材料,降低建造成本並減少傳統建材的碳排放,為實現經濟適用住宅提供可持續解決方案。全球社會及經濟適用住宅的資金需求估計約為 3 兆美元,其中特殊需求人群的住宅投資於 2010 年介於 300 至 500 億美元,顯示出該市場的巨大潛力。

實際案例:巴西為例,到 2014 年該國計劃建造 200 萬套社會住宅,每套平均成本約 15,000 歐元(約 60 萬台幣),彰顯了全球對低成本社會住宅的需求。竹材的運用不僅為偏遠地區提供了經濟適用的建築材料,也創造了創業和就業機會,助力當地經濟發展,成為促進藍色經濟的一環。

類似project: Project Drawdown - 一百個創新 https://drawdown.org/solutions-overview

尼泊爾的 Build up Nepal 是一家致力於透過創新技術和社區參與推動可持續建築的社會企業。他們推廣使用由當地材料製成的壓縮穩定土磚(CSEB),這種磚材不需要燃燒製程,顯著減少碳排放,並且價格低廉,非常適合偏遠地區使用。

此外,Build up Nepal 也專注於社區企業的培育,為當地企業家提供製磚機器、培訓和長期支持,協助他們建立微型建築企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推動可持續建築實踐。該組織還透過培訓當地工匠,確保使用 CSEB 建造的房屋具備抗震和抗災能力,從而提高社區的安全性與韌性。

至今,Build up Nepal 已協助建造超過 8600 座房屋,為超過 14000 人提供安全、可負擔的住房,並創造了超過 3400 個就業機會。他們的努力還使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了約 86,386 噸,為環境保護作出了貢獻。在自然災害如地震和洪水後,Build up Nepal 也積極參與社區重建,幫助建造抗災能力強的房屋和公共設施,進一步增強了社區的復原力。

透過這些努力,Build up Nepal 不僅在材料創新上取得突破,更在建築方法和社區發展上實現了永續發展,為尼泊爾的建築行業樹立了新的標杆。

圖片來源:Build up Nepal官網

(32:53) 印尼遷都

印尼遷都計劃是一個兼具趣味性和意義重大的項目——印尼政府計劃將首都從地層下陷的雅加達遷移至婆羅洲東加里曼丹島,建立以可持續性、包容性和經濟發展為核心的新首都努山塔拉(Nusantara)。

雅加達下沉的速度驚人,是全球下沉最快的超大城市之一。在過去25年間,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下沉超過16英尺,威脅著數百萬居民的生存。專家警告,如果到2030年前未採取有效措施,爪哇海的海水將倒灌,使雅加達淪為湖泊。

努山塔拉選址於印尼地理中心的東加里曼丹,因其遠離地層下陷和災害多發區,被認為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點。這座城市旨在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典範,並實現印尼2045年的宏大願景,包括淨零碳排放、社會平等和經濟繁榮。

規劃概況如下:

  • 地理位置:努山塔拉位於加里曼丹島東部,佔地約2,560平方公里,預計成為印尼新的行政和政治中心。

  • 建設階段:整體建設分為五個階段,計劃於2045年全面完成。

圖片來源:https://www.ikn.go.id/en

2045年的願景包括:

  1. 綠地覆蓋率:超過75%的政府區域保持綠地,所有居民能在10分鐘內到達綠色休閒場所。

  2. 公園的可及性:居民步行10分鐘即可到達綠地或公園。

  3. 碳中和目標:2045年全面實現碳中和,能源100%來自可再生能源。

  4. 公共交通可達性:80%的城市出行可通過公共交通完成,並確保居民在10分鐘內可達公共交通節點。

  5. 循環經濟:到2045年實現60%的廢物回收率,並在2035年前確保100%的污水經過處理。

  6. 智慧城市建設:實現100%的數位化連接,並確保75%的數位服務滿意度。

  7. 貧困率歸零:2035年消除貧困,並在2045年實現高收入國家的GDP水平。

  8. 經濟公平:努山塔拉致力於成為印尼基尼係數最低的地區,提升社會平等。

這些規劃和策略的實施,不僅讓努山塔拉成為國家身份的象徵,更是一個展示未來經濟發展和永續城市建設的範例。

根據 2022 年的全球公共交通便利指數(Public Transit Index),香港以 77% 的公共交通可及性位居榜首,而新加坡和東京分別以 72% 和 66% 排名第二與第三。努山塔拉的目標是到 2045 年實現 80% 的公共交通可及性,超越當前領先的城市。

圖片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44:13) 後感

永續城市與韌性城市雖然有重疊,但目標與重點有所不同。韌性城市專注於應對自然災害和氣候變遷的適應力,確保災後能快速恢復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而永續城市則強調環境、經濟與社會的長期平衡,如低碳建築、廢物管理與綠色交通規劃。

韌性城市

  • 韌性城市專注於城市的 適應力和應對能力,特別是面對 自然災害、氣候變遷和其他突發事件。它強調城市的恢復能力和抗災能力。

  • 重點在於建立一個能夠快速恢復的城市,確保在災害後,基礎設施、服務和社會能夠迅速恢復運行。

  • 韌性城市的策略包括強化基礎設施、應急管理計劃、災害風險減少和社會凝聚力。

永續城市

  • 永續城市則側重於 長期的環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性。目標是建立一個能夠滿足當代需求且不損害未來世代需求的城市。

  • 永續城市注重環保、資源管理和經濟發展,確保城市的運作對環境的影響最小。

  • 策略包括推動綠色建築、可再生能源、廢物管理、交通規劃和社會公平。

總結來說,台北的韌性城市計劃更關注於提高城市應對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而永續城市則更側重於長期的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不過,這兩者之間有許多共通點,都是為了打造一個更健康、更宜居的城市環境。。

沙烏地阿拉伯的 The Line 項目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未來城市計劃,目標是建造零道路、零汽車、零碳排放的垂直城市,並使用 100% 再生能源。該城市將長達 170 公里,容納 900 萬居民,並於 2030 年前完工,成為未來城市的 prototype。

印尼努山塔拉與全球其他永續城市項目均展現了面對氣候挑戰時,創新與合作的重要性。每個城市的努力都在共同邁向更永續、更韌性的未來。


參考連結

台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

圓山花博–環生方舟

EcoBricks 官網

可回收塑膠的七大分類

BioZeroc 官網

峇里島竹子建材新創公司–Ibuku

藍色革命:愛地球的100個商業創新

Project Drawdown

南投桃米生態村

印尼新都努山塔拉網站

雅加達遷都

沙烏地阿拉伯 The Line 項目官網

豐田汽車於2025年CES展上宣布Woven City

肯亞的清潔能源經濟-非洲篇


主持

Keke | AMPLIFI.tech 主理人, 主理 未来不打烊 及 CSS 播客频道, 從事影响力投資, 也經由播客故事的傳播, 持續推動 AI-Crypto, Climate tech-氣候行動, 以及人類在永生科學中意識及長壽進化的各種行動. Linktree

Crystal | 從事創新科技業十年。 曾經於金融科技獨角獸以及Web3項目經營策略和業務管理。同時,在亞洲各地推進普惠金融及社會創新項目。現在主力為 Climate Tech 公司在亞洲進行業務發展,推進可持續生計。 Linkedin

Lillian | 是base在紐西蘭的UI UX設計師,有六年設計web3產品的經驗,包含DeFi 等去中心化產品。對公共物品 (common goods)很有熱情,參與過plurality書的開源設計,也持續在這領域探索, 貢獻所長.。Linkedin


更多 AI, Web3, 氣候科技, 永生科學, 身心成長 主題 都在⁠ AMPLIFI -未來不打烊⁠ &⁠ CSS⁠ 頻道⁠收聽⁠

🎵片頭|片尾:Music from⁠ https://icons8.com/music/author/savvier⁠

重要聲明:Hosts,或 嘉賓在播客中的觀點僅代表他們的個人看法。此播客僅用於提供信息,不作生命指南參考。

Disclaimers: All opinions expressed by Hosts, or other podcast guests, are solely their opinion. This podcast is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Discussion about this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