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ipro共生’s Substack
Recipro共生’s Substack Podcast
共生|Recipro#12 ImpactScope: AI+Web3的”影響力經濟生態平台“實踐
0:00
-42:43

共生|Recipro#12 ImpactScope: AI+Web3的”影響力經濟生態平台“實踐

本節目錄製時間: 2025.03.23

Podcast 連結

本期介紹

本集節目中,Crystal 和我們分享她在「影響力經濟」的前沿實踐——ImpactScope 及其打造的「去中心化影響力成果市場」(DIOM)。從影響力融資的歷史背景、Web3 如何賦能成果導向的資金分配機制,到 World Economic Forum 認可的創新案例,揭示新一代金融工具如何在促進可持續發展上發揮關鍵作用。


內容節錄

(00:00:00) 節目開場與介紹

本集主題:ImpactScope 與建構新影響力經濟(New Impact Economy)
討論四大核心議題:

  1. 影響力融資與成果導向融資

  2. Web3 如何強化影響力投資

  3. DIOM(Decentralized Impact Outcome Marketplace)案例解析

  4. 創新金融未來發展方向。


(00:02:34) 什麼是影響力融資(Impact Financing)?

影響力融資(Impact Financing)這個詞彙最早由洛克斐勒基金會於 2007 年正式定義,意指那些旨在同時創造財務回報與社會或環境效益的投資行為。這類投資打破了過往對資本運用的單一理解,不再是傳統上「為了賺錢而投資」或「為了行善而捐贈」這樣二元對立的框架,而是同時追求兩者的整合

根據《Impact Investing: A Brief History》一文的說法,過去的資本運作可以被視為光譜上的兩個極端:

  1. 信託型的投資人(fiduciary):他們的主要目的是財務報酬最大化,對於資金使用後所造成的社會與環境影響幾乎不加考量。

  2. 慈善型的資金提供者(philanthropic):他們將資金捐出,期望創造最大的社會或環境效益,但並不考慮是否能有金錢上的回報。

這樣的對立開始在 1960 至 70 年代的美國出現改變。當時,正值民權運動興起,企業社會責任(CSR)與道德投資(Ethical Investment)的理念逐漸受到重視。越來越多投資人開始關注如何讓資金的流向與其價值觀一致,不僅看重利潤,也要求資金的使用對世界有正面貢獻。

進入 21 世紀後的這二十年間,影響力投資不僅在商業領域,也在公共政策領域獲得廣泛應用。如今,許多投資人都抱持著雙重目標:既要獲得穩定甚至可觀的財務回報,同時也希望促成社會或環境上的正向變化。這種雙重動機的投資邏輯,逐步塑造出今日所謂的影響力經濟。


(00:05:05) 社會影響力債券 (SIB) 的案例與成效

在這個脈絡下,「成果導向融資」(Outcome-Based Financing, OBF)作為一種創新機制,快速興起並成為影響力投資中的一個重要子領域。它的核心在於:資金的發放與否,取決於是否真正達成經過驗證的成果,而不是僅憑計畫是否啟動、活動是否舉辦來決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實踐案例之一是 2010 年英國所推出的全球首支「社會影響力債券」(Social Impact Bond, SIB)

這項債券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解決一項棘手的社會問題:降低北英格蘭短刑釋放者的再犯率。與傳統由政府直接出資的模式不同,這次的資金是由 17 位來自基金會與信託組織的私人投資人共同籌措,總金額達 500 萬英鎊。

這些投資人聘請專業的服務提供單位來因應受刑人的複雜需求。地方政府則事先承諾,若該項目成功達到預定的成果目標,將支付投資人相應的資金回報。四年後,這項計畫所支援的群體的再犯率下降了 9%,成效超過當初設定的標準,也遠優於全國平均。投資人最終除了收回原始資金外,還獲得了超過每年 3% 的報酬

這支社會影響力債券的成功,不僅證明了「以成果為基礎的融資機制」的可行性,也為後續全球推動更多類似模式鋪路。它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思維:社會問題的解方,不一定只能靠公共資金或慈善捐助,也可以透過合理設計的金融工具來撬動更大規模的民間資源,並創造清晰的成果導向與責任機制。這也正是影響力融資之所以備受矚目的原因。


(00:07:48) Web3 如何解決成果驗證與透明性問題

影響力投資領域長期面臨的一個核心挑戰:如何衡量、驗證與報告所產生的實際影響。

傳統上,許多基金會或非營利組織傾向以「做了多少場活動」、「觸及多少人」這類數量化的指標作為成果呈現,但這種方法經常無法清楚說明真正產生了哪些具體改變

Web3 技術,尤其是區塊鏈的應用,為這項難題帶來突破性的可能性。區塊鏈天生具備的資料不可篡改性與透明度,使得影響力成果的紀錄可以公開、可驗證,並避免人為操作或造假。當這種技術結合成果導向的融資機制(Outcome-Based Financing)時,整個資金運作架構得以進一步升級。

在這樣的基礎上,Web3 所提供的核心技術如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智能合約與代幣激勵機制,也讓成果驗證的流程不再侷限於單一組織。社群可以透過協作與投票來參與治理,並且透過自動化合約明確執行條件與付款邏輯。這樣的設計,不僅讓資金使用變得更加效率化與可信,也大幅提升了影響力的可追蹤性


(00:10:08) ImpactScope 的 Web3 工具與 DIOM 的誕生

ImpactScope 正是在這樣的需求背景下發展出其技術產品。他們使用 AI 和區塊鏈技術,協助企業進行 ESG 成效的測量、報告與驗證,同時提供工具來協助監管機構與資產管理人防止「漂綠」(Greenwashing)行為。這不只是提升內部合規效率,更是對外展現真實永續承諾的重要基礎設施。

接續這樣的技術累積,ImpactScope 正在打造一個嶄新的平台——DIOM(Decentralized Impact Outcome Marketplace)。這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平台,致力於推動成果導向的影響力融資架構。透過這個平台,影響力項目的設計、執行、驗證與獎勵機制都能在鏈上完成,並由社群共同參與治理與審核。DIOM 不僅是一個產品,也是一種制度創新的嘗試,為「可信任的影響力成果」創造新的標準與操作方式


(00:12:00) DIOM 操作機制解析

在 DIOM(Decentralized Impact Outcome Marketplace)這個平台中,成果導向的融資被具體拆解為一個由不同角色協作完成的流程。整體邏輯清晰且模組化,使每個參與者都能針對自己負責的部分建立責任與貢獻關係。

整個 DIOM 模型中,主要有五個角色:

  1. 流程的起點是 Impact Funder(資助者)

    定義成果的參數與獎勵條件的角色,例如建立一定數量的再生農場、支持多少個家庭、提供多少年穩定的生計等,並同時設計對應的報酬條件。一旦成果達成並獲得驗證,資助者就會兌現這筆報酬。這些條件會被寫入智能合約,部署於公鏈上,並由平台的資金保管合約進行鎖定(escrow),直到成果真正產生。

  2. Impact Creator(執行者):如 NGO、社會企業投標承接任務。當 Impact Funder 設定好項目與條件後,平台會開放提案,讓全球的 Impact Creator 來投標競爭。投標後,社群中的治理代幣持有者將以投票方式選出最合適的提案團隊承接任務。

    一旦有 Impact Creator 中標,項目就會啟動。在執行前期,項目會由 Decentralized Treasury(去中心化金庫)提供所需的初始資金。這個金庫是由社群成員及機構出資建構而成,並透過代幣治理的方式管理與分配資金。換句話說,平台上的資金並非由單一中央組織掌控,而是由社群共治,具備去中心化的特性。

  3. Impact Auditor(獨立審核者):他們的任務是驗證 Impact Creator 是否真的達成了既定的成果目標。審核方式並非僅靠書面報告,而是會結合 IoT(物聯網裝置)、影響力 Oracle 或其他數位監測技術,將現場數據自動紀錄並上鏈,讓驗證結果具備高度客觀性與透明度。Impact Auditor 的選擇也可以由 Impact Funder 指定,並根據項目的性質選用具備特定認證背景的審核機構。

    當成果達標並經過 Impact Auditor 與社群驗證後,原先由 Impact Funder 設定的報酬就會從 escrow 智能合約中釋放,返還給創造成果的 Impact Creator。同時,整個流程也進入治理的回饋環節,社群會持續監督並優化後續的參與與資源分配。
    這不是只靠單一基金會或公司,而是整個社群的共識來建構一個新的資金分配與責任體系。

  4. Impact Steward(治理者):他們是持有治理代幣的社群成員,有權參與關鍵決策,例如選擇承接團隊、確認審核者是否合格、治理平台的資金金庫等。雖然他們可以選擇被動觀望,但因為平台的運作成果會直接影響代幣的價值,他們往往有動機主動參與治理,以確保自己的投資或參與有長期效益。

  5. Decentralized Treasury(去中心化金庫):由治理代幣持有者共同資助。

總體而言,DIOM 平台的創新不僅在於技術上能透明管理成果驗證與資金流程,更關鍵的是,它成功地將多方角色整合進一個共同協作的機制裡,讓每一筆資金投入與每一項社會改變之間,建立起可追溯、可衡量、也可共同監督的信任鏈條。


(00:26:07 )可交易的社會影響力會成為趨勢嗎?

社會影響力本身能否作為一種「可交易資產」的討論也逐漸浮現。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曾提出一項預測,認為未來十年內,有望出現一個更為成熟且可擴展的「可交易社會影響力」(tradable social impact)生態系統

所謂 「可交易社會影響力」,是指一種市場化的財務機制,透過具體的衡量指標,將社會或環境成果量化,進而能像數位資產一樣在市場中被交易與投資。這個構想在邏輯上與碳權市場相近──碳減排的單位可以被標準化、認證、交易,同樣地,未來教育改善、醫療普及、再生農業等社會成果,也可能被設計為可買賣的「影響力憑證」。

ImpactScope 正是在這個轉折點上推進實驗。DIOM 不僅是平台,也是這種可交易影響力機制的原型,它將成果導向的邏輯透過 Web3 架構具象化,並提供了從資金配置、成果審核到社群治理的一整套操作流程。

這樣的發展不僅是技術上的創新,更是一種對價值觀的重新定義。它嘗試打開一個可能性:讓真正有意義的社會成果,不再只是 NGO 報告中的數字,而是成為可以被市場認可、被金融體系支持,並持續激發資源投入的「數位公共資產」。

(00:31:17) EthicHub 的去中心化農業金融實踐

EthicHub 是正在農業金融領域推動創新的 Web3 專案,是第一個能將加密投資人 (yield farmer) 與南美咖啡小農連結的 DeFi 協議。

參與 EthicHub 的農民多半來自拉丁美洲的新興市場,長期以來面對融資困難與剝削性的中間商體系。EthicHub 透過區塊鏈技術設計了一套能夠直接對接加密資金與農業需求的機制,使農民能以更公平的條件取得資源,而投資人則能在平台上獲得穩定收益,並將其資本用於有社會價值的實體專案。

其實際成效也受到 Web3 社群的高度肯定。EthicHub 曾於前一年榮獲 Blockchain for Good Alliance 所頒發的 Web3 Oscar 中「社會影響力大獎」。這顯示這個項目不僅在技術上創新,更在實踐層面展現了具體的社會價值。

除了來自社群的認可,EthicHub 也吸引了主流加密機構的注意。例如,加密貨幣交易量全球排名第二的 Bybit 宣布投資 EthicHub 一百萬美元。這筆資金代表主流資本市場開始正視「影響力投資」與 DeFi 應用於農業與永續發展領域的潛力。儘管在投資細節與資金如何部署上尚未公開進一步說明,這項合作無疑展現了 Web3 領域中,社會價值驅動項目能夠與大型機構建立連結的可能性。

Image
https://x.com/Bybit_Official/status/1858631281216462997

Crystal 也提到,雖然目前 EthicHub 的咖啡豆可能主要在歐洲銷售,例如西班牙或馬德里地區,但未來也歡迎大型烘焙廠或咖啡買家與 EthicHub 接洽,成為支持這些再生農業項目的實體端合作夥伴。

這個案例與 DIOM 一樣,都展示了去中心化技術如何被應用於社會影響力經濟的具體場景。無論是作為資金的提供者、創造者或消費者,EthicHub 讓我們看到一個具體的未來想像:人們可以透過 Web3,不僅參與金融系統,更能參與社會變革的過程。

(00:38:36) 行動呼籲與未來展望

作為一般使用者或加密貨幣參與者,在這個正在成形中的新影響力經濟中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Crystal 提到,DIOM 平台預計於今年正式上線,這將是一個契機,讓更多對社會影響力議題有興趣的人可以成為「impact steward」,也就是影響力治理的參與者。

她也鼓勵目前已經在社會領域耕耘的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思考:在過去他們也許是透過政府補助、基金會資助來維持營運,如今,Web3 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讓他們有機會轉型成為「impact creator」,也就是能夠透過平台直接對接資金來源,並以成果為導向,獲得實質報酬的執行者。

對於已經身處加密貨幣投資社群的人來說,Crystal 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去思考除了追求財務收益之外,是否也能讓資金與價值觀產生對齊。在她的觀點中,像 EthicHub 這樣的平台就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讓原本只是單純追求年化收益的 yield farmer,開始成為有意識地參與影響力經濟的一份子,不只是資金的提供者,也是社會改變的催化者。

這類型的項目大多仍在早期階段,但正因如此,更需要社群的投入與實驗。每一位參與者,不論是以 steward、creator 還是 investor 的身分,都有機會在這個尚在塑形的影響力經濟中,找到與自己價值觀契合的角色與貢獻方式。這樣的參與,也許不只是投資未來,更是投資我們希望看見的世界。


參考連結

ImpactScope

Impact Investing

EthicHub

World Economic Forum

Blockchain for Good Alliance

Bybit invests in Ethichub


主持

Keke | AMPLIFI.tech 主理人, 主理 未来不打烊 及 CSS 播客频道, 從事影响力投資, 也經由播客故事的傳播, 持續推動 AI-Crypto, Climate tech-氣候行動, 以及人類在永生科學中意識及長壽進化的各種行動. Linktree

Crystal | 從事創新科技業十年。 曾經於金融科技獨角獸以及Web3項目經營策略和業務管理。同時,在亞洲各地推進普惠金融及社會創新項目。現在主力為 Climate Tech 公司在亞洲進行業務發展,推進可持續生計。 Linkedin

Lillian | 是base在紐西蘭的UI UX設計師,有六年設計web3產品的經驗,包含DeFi 等去中心化產品。對公共物品 (common goods)很有熱情,參與過plurality書的開源設計,也持續在這領域探索, 貢獻所長.。Linkedin


更多 AI, Web3, 氣候科技, 永生科學, 身心成長 主題 都在⁠ AMPLIFI -未來不打烊⁠ &⁠ CSS⁠ 頻道⁠收聽⁠

🎵片頭|片尾:Music from⁠ https://icons8.com/music/author/savvier⁠

重要聲明:Hosts,或 嘉賓在播客中的觀點僅代表他們的個人看法。此播客僅用於提供信息,不作生命指南參考。

Disclaimers: All opinions expressed by Hosts, or other podcast guests, are solely their opinion. This podcast is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Discussion about this episode

User's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