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目錄製時間: 2024.12.05
本期介紹
我們邀請到Michel Bauwens:P2P基金會的創辦者,來探討公共物品(Commons)、Web3 技術與世界本地主義(Cosmo-localism)在應對全球挑戰中的變革角色。內容涵蓋公共物品的歷史重要性、同儕協作(P2P)系統的潛力,以及打造可持續和公平未來的行動策略。並建議 Web3 開發者融入地方社區,推動現實應用,並借鑒已成功的項目以促進合作並避免資源重複浪費。
來賓
Michel Bauwens 為比利時著名的同儕協作(P2P)理論家、作家及講者,專注於科技、文化與商業創新的研究與探討。
他創辦的P2P 基金會的維基,收集超過 25,000 篇文章資料庫,探討同儕協作與公共物品相關的各種倡議。其他著作包含:Peer to Peer: The Commons Manifesto 中文 英文
內容節錄
Commons – 公共物品的核心與意義
Michel首先對 “公共物品”(Commons)進行了定義,認為它是由社群或利益相關者共同創建的共享資源,並由特定的規則與治理機制加以維護。公共物品不同於私有財產或國家資產,它強調的是資源的自由共享與共用化(Mutualization)。
歷史上,公共物品的存在在市場和國家資源過度開採時,常扮演平衡角色。現代社會中,我們通常聚焦於市場與國家的競爭關係,卻忽略了公共物品的再生能力。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公共物品一直是文明的基石,特別是在市場與國家無法持續的時期,公共物品往往成為支撐地方資源管理的核心力量。例如,通過衛星影像可以發現,瑞士、日本和奧地利等國家最綠意盎然的區域通常是由地方社群長期共同管理的公共物品。
Michel提出了一個關鍵觀點:“公共物品是一種再生的制度”,這一制度具有代際傳承的特性,能確保資源的長期可持續性。在當今資本主義導致資源耗竭與環境退化的背景下,公共物品的再生價值變得尤為重要。
Source:SPHERA Sustainability Consulting - 𝘭𝘦𝘢𝘳𝘯 𝘢𝘣𝘰𝘶𝘵 𝘵𝘩𝘦𝘪𝘳 𝘸𝘰𝘳𝘬 𝘰𝘯 𝘳𝘦𝘨𝘦𝘯𝘦𝘳𝘢𝘵𝘪𝘷𝘦 𝘥𝘦𝘴𝘪𝘨𝘯 & 𝘣𝘶𝘪𝘭𝘥𝘪𝘯𝘨
公共物品的歷史脈絡
Michel將公共物品的發展形容為一種“脈動”模式(pulsation)。在市場與國家運作良好的時期,公共物品的作用往往被削弱;而當市場或國家進入衰退或危機時,公共物品則會復興。例如,黑暗時代(Dark Ages)中,歐洲的宗教機構(如法國、德國等地的修道院)通過修道院保護土地與生態系統,促成了資源的再生。
類似的歷史脈動也出現在技術變革時期。例如,當印刷術出現後,歐洲從封建社會逐步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這一過程中,印刷術作為一種新的媒介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的組織複雜性。
然而,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公共物品的重要性被低估。特別是在 1980 年代後,隨著金融全球化,國家對市場的調控能力減弱,這使得回歸公共物品的需求日益凸顯。Michel提出了一種稱為世界本地主義(Cosmo-localism)的概念,強調在全球挑戰中,地方資源管理與全球協作之間的平衡。
世界本地主義:地方與全球的融合
世界本地主義是一種新興的治理模式,試圖結合地方化生產與全球化協作。其核心理念是:“重的屬於地方,輕的屬於全球”,即生產應最大限度地依靠地方資源,而知識與協作則應全球共享。
Michel以永續農業(Permaculture)為例進行說明。在地方層面,永續農業強調利用地方資源,實現低能耗、高營養的可持續生產。而在全球層面,從事永續農業的個體與社群可以通過共享知識、技術與資本,實現全球範圍內的學習與協作。這種雙重層次的協作不僅提高了地方的資源利用效率,也促進了全球的集體進步。
此外,世界本地主義還試圖將資源治理推向一個新的層次,即讓地方社群擁有全球資源的部分所有權,而全球社群則反過來支持地方生產的資本需求。這種雙向共用的模式被認為是一種未來治理的種子形式(Seed Form)。
技術如何推動公共物品與再生未來
技術在推動公共物品與再生未來(Regenerative Futures)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Michel回顧了歷史上不同技術進步(如書寫、印刷術、互聯網)對社會組織的深遠影響,並指出,現代技術(如區塊鏈)為公共物品的重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他提到,《Red Plenty》一書詳細描述了蘇聯時期對網絡技術的早期探索,以及這些技術如何啟發了後來的互聯網發展。
區塊鏈與循跡式協作機制(Stigmergy)
區塊鏈是一種新型的行星帳冊(Planetary Ledger),它將傳統會計系統中孤立的數據轉變為全球共享的分類賬,使社會能夠全面了解資源的影響。例如,傳統企業的會計系統只能關注自身的損益,而區塊鏈則可以提供資源流動、環境影響等多維度的信息。
此外,循跡式協作機制是一種基於信號的協作方式,類似於蜜蜂和螞蟻通過信息素協作的方式。這種機制允許個體根據全球網絡中的信號來調整行為,從而實現去中心化的協作。以維基百科為例,編輯者通過閱讀其他人的貢獻,能夠快速加入並提升整體質量。這種協作方式在區塊鏈和開源(Open Source)社區中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去中心化的資助方式與公共物品的自我支持
去中心化的資助方式(Web3 funding)為公共物品的可持續性提供了支持。例如,Gitcoin 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它提供了基於區塊鏈的公共物品資助機制,幫助開發者和社群自我支持並維持公共基礎設施。例如,在某些區塊鏈系統中,用戶支付的交易費用部分被用於資助公共物品。這種基於自我課稅的模式讓參與者能直接支持他們關心的資源,避免傳統系統中的中間環節。
GreenPill.Network - 𝘭𝘦𝘢𝘳𝘯 𝘢𝘣𝘰𝘶𝘵 𝘩𝘰𝘸 𝘤𝘳𝘺𝘱𝘵𝘰 𝘤𝘰𝘶𝘭𝘥 𝘳𝘦𝘨𝘦𝘯𝘦𝘳𝘢𝘵𝘦 𝘵𝘩𝘦 𝘸𝘰𝘳𝘭𝘥 𝘢𝘯𝘥 𝘳𝘦𝘢𝘥 𝘵𝘩𝘦 𝘎𝘳𝘦𝘦𝘯𝘱𝘪𝘭𝘭𝘦𝘥 𝘱𝘢𝘱𝘦𝘳
文明的轉型與挑戰
文明群落(Civium)與網路國家(Network Nation)
Michel提出了一種名為文明群落(Civium)的概念,這一概念源自 Geoffrey West 的《Scale》一書,該書深入探討了城市規模與創新能力之間的關係。,描述了在世界本地主義框架下如何構建集體學習與創新的新型社群,例如 Zuzalu 這樣的實驗性社區,短期聚集數千人以探索協作模式與知識共享。例如,在某些實驗性社區中(如泰國清邁),2,000 人短期聚集,共同參與學術、技術與文化的快速學習與創新。這種非領土性、臨時性的組織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也為未來文明的過渡提供了模板。
Web3產業與實際需求的脫節
Web3 技術近年有重大發展,但很多產品卻與實體需求的連結不足。例如,Michel提到許多地方化的再生實踐(如永續農業和社區住房)雖然取得進展,但尚未廣泛採用 Web3 技術進行資金協調與分配。肯亞當地農民的種子受到法律限制,只能和大公司購買,無法私自交易,導致地方社群無法擺脫對大企業的依賴。
另一個挑戰是 Web3 資助方式的局限性。Michel指出,許多資助項目集中於開源軟件或技術開發,但忽視了實體生產的需求。例如,當地生態農業的參與者往往難以獲得 Web3 提供的資金支持,這限制了 Web3 與地方實踐的融合。
此外,Web3 社群內部的碎片化問題也使協作效率受限。Michel強調,Web3 開發者需要更積極地與現有的地方化實踐者合作,而不是僅僅在技術層面進行創新。他提倡開發者與地方社群共同設計並實現基於公共物品的治理(Commons-Based Governance),以確保 Web3 的技術真正服務於實體需求。
最後,Web3 技術與地方生產的結合仍缺乏系統性規劃。Michel建議應建立一種新的協作模式,將去中心化的技術優勢應用於資源分配與生產支持,從而促進地方社群的抗風險能力和自我治理能力。
Web3 應更深入地參與地方生產,並與實體社群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行動建議:實現共用化與再生未來
地方化供應與共用化
優先解決基本需求(如食物、能源)的地方化供應,並通過共用化減少資源浪費。例如,比利時根特市的共享汽車池是一個成功案例,該城市建立了一個擁有數千名成員的共享汽車計劃,每輛共享汽車平均取代了9至13輛私家車,有效降低了資源浪費和碳排放。此外,根特市還通過與生物區域農民合作,為公共學校提供健康的餐飲服務,展現了地方化供應與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技術支持的綜合社群
將技術開發者與實體社群結合,形成集生產、消費與技術於一體的綜合社群。這樣的模式能促進地方生產的效率,同時確保技術解決方案符合實際需求。
建立世界本地主義的資本結構
通過地方與全球的雙向共用模式,讓地方社群擁有部分全球資源的所有權,並吸引全球資本投資地方生產。這不僅提高了地方的抗風險能力,也促進了全球範圍內的合作與學習。
促進知識共享與協作
通過循跡式協作機制與去中心化的資助方式,實現全球知識的快速共享與應用,減少資源的重複浪費。
展望:希望與行動
Michel強調,儘管文明轉型充滿挑戰,但我們擁有過去所沒有的技術工具,能更快速地解決全球性問題。通過結合地方化的實體生產與全球化的技術協作,我們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再生未來,讓公共物品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名詞解釋
Earth Commons, Commons – 地球公領域, 或是公共物品
是指那些不屬於任何國家 或個人所有,而是由 國際社會共同擁有和管理的 自然資源和地理區域。由於它全球共享的特徵,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進行管理和保護。
Commons 「公共物品」在現代語境中 強調人類及生物在全球範圍內的資源管理和保護問題,特別是在「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方面。
通常由社群以自主規則管理的共享資源,有別於私有財產或國家控制的資源模式。
P2P – 同儕協作、或點對點協作
核心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平等協助方式,這種方式改變了生產、治理和社會互動的各個層面。並說明如何透過科技, 社區, 和市場變革實現更為公平和可永續發展的社會經濟模式。
Cosmo-localism – 世界本地主義
這個概念部分來自於「世界主義」,主張所有人類都屬於一個基於共同道德和共同未來的單一社區。 「世界本地主義」捕捉了全球數位與更本地化生產能力相結合的潛力。共同的道德來自公地,這意味著通過共同創造和共同管理共享資源。
Stigmergy – 循跡式協作機制
個體通過環境中的跡象來間接協作的現象。例如,螞蟻會在移動時留下信息素(化學跡象),其他螞蟻根據這些跡象來找到食物來源並建立路徑,這是一種典型的刺激反應協作。
在現代應用中,這個概念被擴展到各種分散式系統,包括計算機科學中的分佈式系統和社會科學中的協作模式。
Regeneration – 「再生」或 「重生」
再生是一個跨越自然、環境、生物、經濟和社會的核心特性。像是森林的復育、生物體修復受損部分,或者經濟和社會系統在經歷破壞後的重建,甚至像都市更新,無論是自然發生,還是通過有意識的設計與干預,都是再生的具體體現。
在現代語境中,「再生」經常與「永續」的概念重疊,尤其是在 Web3 和去中心化思維的浪潮中,再生是一種重要的思維(mindset),它隱含於所有行動之中,為構建更公平、更可持續的未來提供指引。
Planetary Ledger 星球帳冊
一種基於區塊鏈的全球記帳系統,可實現資源管理的透明性與問責性。
Permaculture 永續農業:強調由自然取材,仿效原生態的生物互動和特徵來建立更符合永續和環保目標的園藝或農業。資料來源
Civium – 文明群落
一種非領土型的社群,透過超線性關係模擬城市的創新能力。通過密集的網絡互動與協作建立臨時村落展現了共享知識與創新如何超越個人貢獻的總和。補充資料
Seed Form – 種子形式
Michel 將「種子形式」定義為體現新社會邏輯的早期解決方案或創新,這些形式在危機或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為未來的系統性變革奠定基礎。例如,在封建制度衰退時期,印刷術和雙重記帳法就是預示資本主義系統的種子形式。
Network Nation – 網路國家
是一種以數位為優先的實體,基於共同的興趣、目標和理念而形成。網絡國家的定義來自於線上平台,而非地理邊界。它們可以從虛擬世界開始,但也可能逐漸具備實體特徵,例如治理結構和土地。
Web3 funding – 去中心化的資助方式
運用區塊鏈去中心化技術協助公共物品籌備資金的創新方式,使資金來源與運用透明公開,且不可篡改。它可以是個人捐款、企業捐款、預售、持續發行等方法,以及如 Gitcoin 推廣的二次方資助等先進機制。二次方資助根據捐款總額與捐款人數分配資金,確保資金分配具民主性和社群驅動特性。此外,Layer 2 協議(如 Optimism 和 Uniswap DAO)以及以太坊基金會資助計劃也在提高資金規模和靈活性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參考與連結
Gitcoin:一個為公共物品籌資的平台。
書籍:
Red Plenty(關於蘇聯早期互聯網歷史)。
案例研究:
*感謝706社區的翻譯列表,讓我們在處理特定名詞上有很好的參考。
主持
Keke | AMPLIFI.tech 主理人, 主理 未来不打烊 及 CSS 播客频道, 從事影响力投資, 也經由播客故事的傳播, 持續推動 AI-Crypto, Climate tech-氣候行動, 以及人類在永生科學中意識及長壽進化的各種行動. Linktree
Crystal | 從事創新科技業十年。 曾經於金融科技獨角獸以及Web3項目經營策略和業務管理。同時,在亞洲各地推進普惠金融及社會創新項目。現在主力為 Climate Tech 公司在亞洲進行業務發展,推進可持續生計。 Linkedin
Lillian | 是base在紐西蘭的UI UX設計師,有六年設計web3產品的經驗,包含DeFi 等去中心化產品。對公共物品 (common goods)很有熱情,參與過plurality書的開源設計,也持續在這領域探索, 貢獻所長.。Linkedin
重要聲明:Hosts,或 嘉賓在播客中的觀點僅代表他們的個人看法。此播客僅用於提供信息,不作生命指南參考。
Disclaimers: All opinions expressed by Hosts, or other podcast guests, are solely their opinion. This podcast is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