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ipro共生’s Substack
Recipro共生’s Substack Podcast
共生Recipro#4 Cosmo-Localism Foundation |世界本地主義基金會的序章Michel Bauwens
0:00
Current time: 0:00 / Total time: -1:11:52
-1:11:52

共生Recipro#4 Cosmo-Localism Foundation |世界本地主義基金會的序章Michel Bauwens

訪談嘉賓: Michel Bauwens, 主要內容:公共物品 - Commons, P2P點對點的同儕協作, 世界本地主義|Cosmo-Localism, 以及 Web3

Podcast 連結


本節目錄製時間: 2024.12.27

本期介紹

我們邀請到Michel Bauwens:P2P基金會的創辦者,深入探討世界本地主義(Cosmolocalism)的核心理念及其在 Web3 領域的實際應用。本集涵蓋了從地方韌性生產到全球知識共享的案例分析,並提出「重的在地,輕的共享」的未來願景,推動開源與分散式協作的生態體系。


來賓

Michel Bauwens 為比利時著名的同儕協作(P2P)理論家、作家及講者,專注於科技、文化與商業創新的研究與探討。
他創辦的P2P 基金會的維基,收集超過 25,000 篇文章資料庫,探討同儕協作與公共物品相關的各種倡議。其他著作包含:Peer to Peer: The Commons Manifesto 中文 英文

在開始之前

Michel請我們就他在2024.12.20發表這一篇 Michel’s Substack: Fourth Generation Civilization 第四代文明的探討:

「Cosmo-Localism(世界-本地主義)」作為人類文明下一階段的願景,試圖融合 地方的韌性生產 與 全球知識共享和協作的潛力,為解決當前全球化和資源枯竭問題提供一種全新模式。

核心概念:

  1. Cosmo-Localism 定義:“what is heavy should be local, and what is light should be global and shared”.

    1. 「重的東西留在地方,輕的東西全球共享。」

    2. 融合地方韌性生產(減少運輸成本與資源消耗)、全球知識共享(開源技術和協作)與符合公共資源原則的資本投入。

  2. 現行系統的問題:

    1. 過度依賴全球運輸,資源耗損高。

    2. 過剩的物質生產需求源自廣告創造的「人造慾望」。

    3. 封閉的生產與競爭機制阻礙創新共享。

    4. 資源爭奪日益激烈,供應鏈風險上升。

  3. Cosmo-Localism 的優勢:

    1. 本地化生產減少物質和能源消耗。

    2. 開源知識讓創新快速傳播,推動高效與韌性並重的成長。

    3. 協作治理和共同擁有模式可大幅降低資源需求(如共享交通)。

  4. 技術支持:

    1. 開源技術(如區塊鏈)提升了分散式協作和共享基礎設施的能力。

    2. 3D 列印和再生經濟支持按需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內容節錄

以下內容為使用AI英翻中後的訪談內容,可以跳至每段結尾的Summary快速了解重點

Michel在上一期Cosmolocalism節目中與我們分享了關於像 Zuzalu 還有清邁這樣的跨地域 Pop-up 村莊。數千人在一段時間內聚集在一起,促進共學,建立友誼和共同文化,這是前所未有的跨地域合作的先例。儘管仍然存在許多挑戰,今天我們想深入探討你在 Web3 中看到的其他嘗試,這些努力或許能夠為世界本地化的實踐帶來巨大的潛力,在地層面建立韌性和再生能力,賦能公共物品,同時在全球層面進行創新和合作。

案例分享

我們先請Michel分享幾個已經將世界本地主義落實於生活的案例。從肯亞的 Sarafu 網絡開始,看看他們正在解決哪些挑戰,如何賦能公共物品,以及這些項目在韌性與再生能力上的潛在意義。

Sarafu.Network in Kenya

Sarafu 網絡主要針對的是極端貧困問題。這個項目始於肯亞蒙巴薩的貧民窟以及周邊農村地區,旨在幫助那些每日生活費用不足一美元的人,創造新的經濟活動。他們無法負擔城市交通費用,也無法讓孩子上學,被困在貧困生活中。

該項目由美國人 Will Ruddick 創立,最初考慮使用補充貨幣來啟動地方經濟。他借用了全球南方地區常見的輪轉儲蓄與貸款協會(ROSCA)模式,主要由女性組成,成員定期貢獻一定金額的資金,然後輪流分配這些資金。這些系統幫助窮人購買冰箱、手機、摩托車等必需品。肯亞約有 4,000 個 ROSCA 團體,其中約 1,000 個團體同意將部分資金投入共同資金池,創建共同資源池(Common Pool Resource),並用這些資金創建信用貨幣,擴展經濟活動。

隨後,他將區塊鏈技術引入該系統,讓所有交易透明化,提升信任感。例如,捐贈者可以清楚看到投入的資金如何產生倍數效益。此外,該系統還加入了承諾資金池(Commitment Pooling),允許社區成員共同承諾完成特定項目,例如集體建造房屋等,從而放大合作的影響力。這種方法結合了傳統、現代與後現代的元素,不僅延續了古老的共享與贈予習俗,還通過數位技術進行了擴展,目前已在八個非洲國家推廣。

這是一個區塊鏈技術直接改善貧困人口生活的成功案例,幫助他們創造新的經濟活動,即使無法接觸傳統貨幣,他們仍能透過數位技術獲得經濟賦能,並提升社區的整體福祉。

Summary:

  • ROSCA 模式的創新應用:利用傳統儲蓄與貸款協會,擴展為共同資源池,支持社區項目。

  • 區塊鏈技術的介入:所有交易透明化,提升資金使用的信任度與效益。

  • 承諾資金池:社區成員共同承諾資源,用於特定項目如房屋建設,強化合作影響力。

  • 在非洲的推廣效果:目前已在八個非洲國家實施,成功創建新的經濟機會,改善社區福祉。

  • 區塊鏈技術的賦能:讓最貧困的居民透過技術獲得經濟獨立性與發展機會。


Regen Network的創新

在討論 Regen Network 的案例之前,我想強調 Web3 的一個重大創新,就是所謂的「通用帳本」的概念。在 Web3 之前,我們沒有這樣的通用帳本,我們有的是公司和國家的私人帳本。但這種模式的問題在於,每個系統只關注自身的情況,專注於賺更多的錢,或者提高國內生產總值(GDP)。他們無法看到整體的影響。

然而,當你擁有一個通用帳本並參與一個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或開源項目時,你自動成為一個網絡的一部分。現在,每一筆交易都變得立體化,因為它不僅是資源的交換事件,也涉及不同的代理人與資源,並在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中發生。這樣,影響能被看得一清二楚,這是 Web3 的重要創新。

Regen Network 就是基於這個概念,提出了「行星帳本」的構想,這個賬本記錄並反映地球的生態狀態。基本上,它的目標是讓每個經濟實體可以看到自己的活動是否改善或破壞了環境。

Regen Network 整合了大約 36 種現有的生態指標,當經濟活動發生時,這些指標會自動觸發。因此,你可以即時得知自己的行為對環境的影響,比如你使用了多少碳,這些都會反映在指標中。

這種系統不需要個人特意付出努力,它在你參與經濟活動時就能告訴你對周圍世界的影響。而第三步,也就是它的另一個重要部分,則是結合現有的資金系統來支持再生活動。例如,生物炭(Biochar)作為碳封存的一種方式,在許多國家可以獲得補貼。同樣,歐洲的農民如果能維護田地的生態健康,比如管理田地周圍的植被,或者清理小河流,這些行為也可以被自動納入系統並獲得資金支持。

這樣的系統不僅直接為再生活動提供資金,還創造了一個透明的環境,所有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行為對地球的影響。這樣的「行星賬本」非常有趣,因為它展示了一個在現有國家體系中無法實現的責任體系:國家雖然無法對全球環境負法律責任,但個體和組織可以自願參與這個系統,承擔行星健康的責任。

這代表我們正在從一個基於商品的經濟,向一個基於貢獻的經濟轉變。我們現在可以更輕鬆地衡量正面或負面的貢獻,這是以前無法做到的。

Regen Network 還將生態數據(Ecological Data)轉化為財務數據,並運用了去中心化協議和 DAO 作為組織框架。透過 Web3 和區塊鏈技術,他們實現了這樣一種實踐的可能性。

這就是為什麼 Regen Network 不僅在技術上有創新,在實踐上也為再生活動提供了直接資金支持,並展示了一種負責行星健康的全新模式。這種透明性和協作性,對於當前地球共享的生態系統來說,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嘗試。

如果你需要進一步的細節或案例研究,歡迎參考我們在附錄中提供的更詳細說明。

Summary:

  • 「行星帳本」的概念:記錄並反映地球生態狀態,量化經濟活動對環境的正負面影響。

  • 生態指標整合:採用36種指標,動態監測碳排放、資源使用等生態數據。

  • 生態與經濟活動的即時反饋:用戶可隨時查看自身行為的環境影響,鼓勵正向改變。

  • Web3 技術的應用:去中心化協議與 DAO 架構,實現生態數據與財務數據的融合。


Open Food Network

Michel: 我對這個項目的細節了解有限,但我之所以提到它,是因為我曾經見過其創始人。2013年,我在澳洲遇到兩位創始人,當時他們仍在政府部門工作,並且有一個創意。他們向我諮詢意見,問是否應該推進這個想法。我很高興能給予一些鼓勵。後來,他們啟動了這個項目。我想引用他們網站上的一些數據來說明它目前的發展狀況。他們目前組織了1740個食品生產者,有686家食品店鋪,以及超過14000名購物者,累計食品訂單達到200,000筆。這雖然不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規模,但已經足夠證明這種模式是可行的。

他們創建了一個完全開源的系統,連接有機食品和本地食品領域的所有參與者。這個系統完全透明,並且基於非純粹掠奪的原則。它屬於團結經濟的一部分,雖然仍然是市場化的模式,但體現了倫理市場價值。2013年,這個項目從無到有開始,現在已相當成功,組織了近2000名食品生產者,並且擴展到了7到8個國家。例如,在法國,有一個團隊正在基於相同的軟體開發一個法國版本。

雖然這個項目不是基於區塊鏈的,但它是一個有趣的案例,展示了開源和去中心化的力量。這種系統不僅支持本地的食品網絡,還為全球範圍內的協作和創新開闢了道路。

我的觀點是,這種模式展示了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一方面,我們看到本地的各種復原力項目在增長,比如有機食品、共享交通、共享住房、協同工作等。很多人都在本地化地共享和互助,但問題在於這些行動通常難以實現規模化。而開源和加密技術可以讓它們規模化。這意味著,當你接觸到一個本地的行動,比如一個本地的樸門農法組織,你接觸到的不僅僅是這個組織本身,而是一個由全球數千個類似組織構成的網絡。它們彼此學習,共享認證協議和合作標準。

這種網絡的力量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對抗敵意的國家政策。例如,在肯尼亞,曾經有農民因為分享傳統種子而被關押。這是因為大公司向政府施壓,使得本地種子變成非法,迫使農民必須購買跨國公司的種子。這種依賴是非常不健康的。而加密技術和Web3正是幫助本地行動擴大影響力的關鍵,使它們不僅在本地生存,還能成為全球網絡的一部分。

從食品的角度來看,這種模式非常有趣。我們面臨食品安全和可持續性方面的挑戰,但也有許多生產可再生且對健康有益產品的農民。類似的例子提供了一個將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聯繫起來的機會。這個開放食品網絡的另一個亮點是它是完全開源和免費的。無論是否與Web3整合,它都在推動食品系統的透明化,並為閉合系統無法實現的可能性創造了空間。

這個項目展示了通過開源和去中心化技術為本地和全球的食品系統帶來透明和協作的潛力,為食品系統的未來提供了一個值得探索的路徑。它不僅連接了生產者和消費者,還為創建更具彈性和可持續性的食品經濟奠定了基礎。

Summary:

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為本地食品系統提供去中心化的透明解決方案。

開源模式的力量:完全開源的技術平台,促進全球範圍內的協作與創新。

團結經濟的實踐:既市場化又體現倫理價值,連結 1,740 名食品生產者和 14,000 名購物者。

案例推廣:目前已擴展至 7 至 8 個國家,例如法國團隊的在地化應用。

食品系統的可持續性:支持有機食品與本地化經濟,解決供應鏈挑戰。


未來的組織與公共物品的發展

從某種進化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是一個價值系統的演變。我們最初的系統是基於親屬關係的,主要依靠共享與贈與。這樣的系統具有很少的市場活動,而更多的是基於贈與。我給您某些東西,您可能感覺需要回贈。這樣的模式在村莊中維持了和平。

隨著文明的發展,我們有了市場與國家,它們成為主導機構。我想強調,是國家讓市場成為可能,因為它提供了使貿易成為可能的安全保障。因此,歷史上我們的主導機構從部落演化到國家。如果說今天的資本主義是主導體系,那麼市場機構就是其核心問題。

然而,這是否就是終極模式?還是有新的事物即將到來?這是我的思考方向。

開源經濟的案例

IBM 的例子:
15 年前,IBM 採取了一個重大舉措,決定將內部系統大規模轉向開源技術。他們計算出,如果將內部開發資源集中於支持 Linux,他們可以省下約 90% 的內部開發成本。IBM 將 2000 名工程師 投入到 Linux 項目中,而原本若維持內部專有系統,可能需要 5000 名開發者 來進行維護和創新。這意味著 IBM 用 20% 的投入 獲得了 100% 的價值,而這也成為其採用開源系統的主要動機。

這也表明了一種新方式:通過網絡實現規模化。您擁有開源代碼庫和知識庫,圍繞它聚集了眾多企業家和工人,他們共同為這些開源代碼庫工作,並從中受益。

這種模式與傳統的企業主導模式不同,主導者變成了生態系統本身。以IBM為例,他們參與了Linux,但並不支配Linux。他們仍需要尊重Linux文化,因為這個文化由25,000名開發者維護,其中只有20%為IBM工作,其餘人員則來自其他公司,甚至有25%是非公司資助的志願者。

這樣的情況創造了一種新的現實,開源聯盟本身成為了一個玩家。不再僅僅是封閉實體,而是共享的生態系統。

英國與德國的對比

歷史上的例子也能支持這種觀點。例如,在19世紀,英國曾是全球最強大的經濟體之一,但隨著其引入知識產權(IP)制度,創新開始受到限制,經濟增長逐漸放緩。同時,德國在那個時期採用了更加開放的系統,最終超越了英國,成為歐洲的經濟強國。這表明,過度的專利和封閉系統可能抑制創新與經濟活力。

中國的非正式開源模式

在過去30年間,中國的成功不僅來自於引入市場經濟,還與其實行的大規模「非正式開源」有關。例如,在深圳和東莞等地,硬件製造商可以迅速共享設計和生產技術,實現產品的快速迭代和創新。這種模式下,整個生態系統的參與者可以在短時間內複製、改進並推出新產品。製造商能夠在幾天內完成一個全新硬件產品的設計和生產。這種非正式的知識共享雖然並未通過法律形式得到認可,但卻大幅提高了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並成為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3D 列印的啟示

另一個例子來自於 3D 列印技術的發展。在 3D 列印技術早期,許多關鍵技術被申請專利,導致整個行業在 25 年間幾乎沒有任何創新。然而,當專利到期後,3D 列印行業立即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許多新技術和應用被快速開發並推向市場。

因此,我認為新的主導機構是「具有公共資源的組織網絡」。這包括貢獻者社群,他們向公共池貢獻資源;也包括企業、非營利組織和合作社的聯盟,它們合作創造市場價值並從中生存。

這種模式不僅在理想層面成立,實際上它非常具有競爭力。80%的軟體現在是開源的,這是一個證明。從資本主義和競爭的角度來看,這種新模式更具效率、創新性和價值。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是一種實現這一理念的嘗試。DAO允許市場交易、公共機構參與以及非政府組織的自願貢獻,所有這些都在開放的生態系統中進行協作。

最後,我認為「組織網絡與公共資源」是未來組織演變的重要方向,因為它能夠實現高效創新和全球合作,同時尊重各方的利益與文化。

Summary:

價值系統的轉變:從早期基於親屬關係的共享與贈予模式,逐漸演變為市場與國家為主的體系。

開源經濟的成功案例:如 IBM 投入 Linux 開源項目,通過開放協作降低成本並提高創新效率。

全球與地方的聯動:當地實踐(如食品共享、樸門農法)可通過開源與加密技術規模化推廣。

知識產權的影響:過度的專利與封閉系統可能限制創新,開源模式則有助於促進經濟活力。

非正式開源的啟發:如中國製造業的快速迭代,展示了知識共享對創新與競爭力的巨大推動力。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的潛力:結合市場、公共機構和志願者協作,形成開放且高效的生態系統。


反思與行動呼籲

目前的經濟體系,例如資本主義,已經持續了四個世紀,系統性地忽略了外部效應。為了保持競爭力,企業會將成本外部化,由公眾或國家承擔,並專注於生產廉價產品。然而,我們現在已經到了一個資源達到頂峰的階段。例如,能源的開採變得更加困難,必須通過壓裂法才能獲取更多能源,而這需要消耗更多的資源。

這種情況意味著我們需要轉向一種能夠認識外部效應的政治經濟體系。在生產過程中,我們必須了解行為的影響,並保持資源的平衡。

問題與轉型

Michel 指出,雖然目前主流系統並未發生顯著的改變,但已有大量人群脫離主流體系,開始參與再生地方經濟。例如,在比利時的根特市,城市共同體項目從50個增加到500個,涵蓋了有機食品、資源共享等領域。然而,這些項目多為志願性質,缺乏資金支持。很多從業者只能依賴非政府組織提供的半職工作,經常長時間工作,最終筋疲力盡。

因此,我們需要更大規模的支持機制,讓這些本地項目能夠連結到全球網絡,從而形成一種「世界地方主義」的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將地方的再生能力與全球的資源整合,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

世界地方主義的行動方向

在這種框架下,Michel 提議建立「生物區域」(Bioregions) 的融資設施,以自然資源(如河流、地形)為基礎,而非國界,重新定義我們的生態經濟。他提到,有些項目已經在進行,例如 Biofy.Earth 平台,專注於這類生態金融的創新。

他也談到 Web3 技術的潛力,例如利用去中心化網絡進行全球協作,並透過社會訊號進行勞動力的協調。Web3 不僅能夠為這些項目提供資金,還可以通過社區自我組織來支持公共產品。

Airbnb 的例子與公平經濟

Michel 以 Airbnb 為例,指出它的運營模式可能導致城市中心的居民被逐出,並引發過度旅遊和租金上漲。然而,他認為可以推動一種「公平 Airbnb」(Fair BNB) 的模式,以兼顧當地的生態發展。但這需要全球城市的聯合支持,形成更強大的協作網絡。

他進一步提到,無論是「樸門農法」(Permaculture) 還是有機食品,都可以在地方層面進行,但必須與全球的世界地方主義網絡結合,實現資源共享和規模化。

對未來的願景

他強調,目前的社會存在「多重危機」(Polycrisis) 和「元危機」(Metacrisis),例如失業問題與無家可歸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更深層的系統性問題(如資本主義的贏家與輸家思維模式)。Michel 認為,Web3 和共享經濟可以通過重新設計遊戲規則來應對這些挑戰,讓多方利益相關者在合作中實現共贏。

他還提到,未來計劃推出「世界地方主義基金會」,並希望與更多人合作,共同推動這一願景。他鼓勵每個人同時思考「我能在地方層面做什麼?」以及「我能在全球層面做什麼?」以實現兩個層次的聯繫。

Summary:

多重危機的應對:包括失業、無家可歸與資源枯竭等挑戰,通過重新設計經濟規則實現共贏。

「生物區域」的融資設施:以自然資源為基礎,重新定義生態經濟與資源分配。

公平經濟模型的推廣:如「公平 Airbnb」,結合當地生態與全球協作。

Web3 的角色:不僅提供資金支持,還能協調社會資源,促進公共產品的可持續發展。

地方與全球的連結:鼓勵個人同時參與地方行動與全球協作,形成雙向影響。

世界本地主義基金會的設想:推動再生經濟與共用化模式,實現更廣泛的合作。


參考連結

  1. Sarafu.Network

  2. Regen Network

  3. Open Food Network

  4. IBM的開源計劃

  5. Curto Ceaf

  6. Fora de Eixo

  7. Michel Bowens 的第四代文明文章

  8. Overview of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s, with narrative arc,

  9. Scientific Approach to Measurement :

  10. Well-Being System of Carlos Mallman and the Bariloche Foundation

  11. Fundamental Human Needs

  12. Commitment Pooling

  13. Ecological State :

    1. https://wiki.p2pfoundation.net/Ecological_State

    2. https://wiki.p2pfoundation.net/Ecological_State_Protocols

  14. Common Good Balance Sheet


名詞解釋

  1. Cosmolocalism 世界本地主義:融合地方生產與全球知識共享的理念。

  2. Planetary Ledger 行星帳冊:追蹤全球生態與資源狀況的分散式帳冊。

  3. Commons 公共物品:共享資源的治理框架。

  4. ROSCA 循環儲蓄與信貸協會:一種非正式金融協會,用於社區資金的共享和管理。


主持

Keke | AMPLIFI.tech 主理人, 主理 未来不打烊 及 CSS 播客频道, 從事影响力投資, 也經由播客故事的傳播, 持續推動 AI-Crypto, Climate tech-氣候行動, 以及人類在永生科學中意識及長壽進化的各種行動. Linktree

Crystal | 從事創新科技業十年。 曾經於金融科技獨角獸以及Web3項目經營策略和業務管理。同時,在亞洲各地推進普惠金融及社會創新項目。現在主力為 Climate Tech 公司在亞洲進行業務發展,推進可持續生計。 Linkedin

Lillian | 是base在紐西蘭的UI UX設計師,有六年設計web3產品的經驗,包含DeFi 等去中心化產品。對公共物品 (common goods)很有熱情,參與過plurality書的開源設計,也持續在這領域探索, 貢獻所長.。Linkedin


重要聲明:Hosts,或 嘉賓在播客中的觀點僅代表他們的個人看法。此播客僅用於提供信息,不作生命指南參考。

Disclaimers: All opinions expressed by Hosts, or other podcast guests, are solely their opinion. This podcast is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Discussion about this podcast